看女演员如何在梨园登台

  • 2024-07-23 17:32
  • 中国文化报

原创京味话剧《坤伶·元年》剧照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祝静

作为2023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原创京味话剧《坤伶·元年》6月中旬刚刚结束在北京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首轮演出,又于7月18日至22日再登天津海河剧院的舞台,连演5场,带领观众一起感受民国时期京剧女演员的奋斗历程。

所谓“坤伶”,即旧时女演员,也叫“坤角儿”。辛亥革命前,北京剧坛的旦角都由男人扮演,不允许女人登台演戏。直至1912年,知名京剧演员俞振庭借改良新剧的东风,邀请外地女伶赴京献艺,开了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

“尽管当时‘有伤风化’的反对声一片,但观众对坤伶的喜爱并未因此减弱,于是以温和的‘男女分班’形式延续下来。《坤伶·元年》描写的就是这个历史背景下京剧坤伶的奋斗故事。”该剧出品人、制作人谢岩介绍,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出品的原创京味话剧《坤伶·元年》,讲述了出身低微的京剧女演员何玉奎在时代洪流中,为了生活和舞台梦想而努力,几经波折,最终在梨园行取得一席之地的故事。

《坤伶·元年》通过话剧舞台讲述京剧人的故事,主创阵容包括编剧姜斯轶、导演林熙越、艺术指导兼主演王劲松,女主角由杨沫担纲。

谈及该剧的创作初衷,姜斯轶说:“想表现当时的京剧女演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把自己所热爱的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在剧本的创作中,姜斯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认真考证历史大环境,同时将分散的、发生在较长时间跨度中的民国坤伶故事,化用在主角身上,让戏中的人物更具感染力。

而林熙越的二度创作,更是让姜斯轶感到惊喜,不仅人物更加鲜活,表现方式也更为轻松自如。林熙越近期曾执导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老舍五则》2024版等作品,对于京味话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坤伶·元年》虽然展示了京剧艺术在时代剧烈转折之中主动求新求变的场景,但在舞台上可能给人感觉不太像民国戏。

“好的作品要动人,动人不是因为哭了或者笑了,而是要轻松。”林熙越用幽默的叙事风格来展现坚韧的内核,用独特的“戏中戏”结构引领观众走进那段历史。他说,一提到京剧,观众往往会联想到苦练、艰辛这样的字眼儿,他不想排一个苦情戏,更想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到轻松、愉快。

演出一开场,台上的演员就跟负责灯光、音效的工作人员开起了玩笑,还有3位客串“现代观众”的演员手拿剧本坐在台上,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民国的故事,突破了第四堵墙,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些互动和现代视角,成了故事本身的一种映照,也预示着那些为了平等的抗争,在未来都成了现实。

巧妙的“戏中戏”结构也为演员跳进跳出的表演风格提供了合理性。剧中,老戏骨王劲松扮演的梨园泰斗郁寿峰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可以跟当官的“打哈哈”,也擅长化解梨园同行间的矛盾,但真到了大是大非时刻却绝不含糊,连音调都要高出好几个调门。同时,王劲松为这个人物设计的一些动作、步伐等,也时常把观众逗乐,在嬉笑怒骂间把一位另类的梨园泰斗给演活了。

演戏曲名伶的故事,戏曲里的一招一式都是对演员的一大考验。饰演女主角何玉奎的青年演员杨沫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就学习京剧武旦的她,此次在《坤伶·元年》中可谓是回归老本行,但她没有被禁锢在传统戏曲的表演框架中,而是有很多突破和创新。“舞台没有容错率,需要有很深的功底,此次演出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也希望能展现出100多年前那代京剧女演员身上的精气神。”杨沫说。

在北京、天津两地的多场演出,让《坤伶·元年》剧组收获了一大波粉丝。业内专家、观众纷纷在各平台留言:“该剧在两个小时的时长里反转不断、笑点频频,制造欢乐的同时,又深入人心、引发共鸣。”“舞台上的坤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坚韧与不屈。她们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想要立足,是何等的艰难。”“《坤伶·元年》太好看了!结构上是‘戏中戏’,一场观众参与表演的沉浸式演出,嵌套民国京剧女演员上台演出的精彩故事。”

专家、观众的留言让谢岩十分感动。“作为一个民营公司制作大剧场话剧不容易,大家的认可就是对主创最好的鼓励。”谢岩表示,京津两地的演出结束后,主创将认真收集、梳理专家及观众的意见建议,加快打磨提升的同时为下半年的巡演做好充分准备。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