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唱响“咱村有戏”

  • 2024-07-08 11:30
  • 中国文化报

河南省2024年“咱村有戏”戏曲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5、4、3、2、1!”6月27日,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文化大院内,随着倒计时的结束,鼓声响起,河南省2024年“咱村有戏”戏曲文化活动拉开帷幕。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工作部署,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河南结合戏曲群众基础好的实际,创造性开展“咱村有戏”戏曲文化活动,推动千乡万村唱起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该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在接下来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咱村有戏”将在河南全省的千乡万村唱响。不分年龄与性别,不设任何门槛,只要是心怀对戏曲的热爱、勇于展现的戏曲爱好者,皆可参与其中。

启动仪式在郑州市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朝阳沟村同时举办。这两个村都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艺术村,和戏曲有着深厚的渊源。

当日,朝阳沟村文化大院内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彩旗飘扬。活动现场,垌头村、朝阳沟村的村民代表身着传统戏服、手持道具,纷纷登台献艺,为观众带来了豫剧《花木兰》《五世请缨》《朝阳沟》《打棍出箱》及《梵王宫》等经典豫剧作品选段,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

舞台被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村民们早早来到现场等待。年逾古稀的王大爷激动地说:“这热闹劲儿像过年,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让我们这些老戏迷过足了瘾。”

当天下午,在垌头村广场上,村民们摆起了戏曲擂台,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剧场里还上演了该村自编自导的《再现朝阳沟》。

在朝阳沟村文化广场上,同样好戏连台。广场一角的西瓜摊旁,卖西瓜的村民不仅二胡拉得出神入化,唢呐也吹得精妙。在网络主播郝晓亮的引领下,观众来到戏曲服装展示区和戏曲装扮区,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在“亮一嗓”互动区,主播带领村民唱得激情澎湃。在儿童“快闪”区,数十名孩子饰演的穆桂英、花木兰等依次亮相,惹人喜爱。

台上台下、线上线下,一场全民参与的戏曲热潮,就此在河南的千乡万村扩散开来。

河南是戏曲大省,发源于此的豫剧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河南,豫剧可谓“人人会唱、出口能哼”。尤其是步入新时代以来,戏曲活动在中原大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戏剧院团的精彩演出广受好评,“豫园·京园·家园”小剧场沉浸式驻场演出在国内戏剧界引起轰动,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传承、弘扬、发展戏曲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河南省首个全民戏曲公共文化活动,“咱村有戏”顺势而生。活动秉持“群众为主角、爱好者来带动、名家来提升”的理念,通过群众演、群众看的方式,让古老的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自今年年初河南省决定开展“咱村有戏”活动以来,全省不少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曲剧故乡”汝州开展了“地摊斗戏”活动,城乡处处布阵练戏、乡村处处备战排戏、文化广场预赛斗戏、线上线下加油观戏,全市21个乡镇集体参与,斗出了激情,也增进了友谊。

“诗经之城”鹤壁将“戏曲村超”搬进景区,把戏曲文化与淇河文化、诗经文化、爱情文化等巧妙结合,以草根戏迷擂台激发城市活力,致力于打造乡村戏曲活动的典范。

在“太行明珠”焦作,“太极文化百村行——咱村有戏”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融合戏曲、曲艺、武术、舞蹈、器乐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擦亮了乡村贯通文脉、守护乡愁、赋能发展的文旅名片。

“‘咱村有戏’让戏曲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意义非凡。”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说。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意在充分挖掘并整合村级文化资源,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通过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借千乡万村的戏曲活动,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氛围,积极探索戏曲文化与乡村旅游、节庆旅游和文创旅游相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咱村有戏”不单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项长远的规划。该负责人表示,要将“咱村有戏”塑造成为一张惠民生、暖民心、促发展的文化名片,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