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载“秦声”飞扬

  • 2024-07-03 11:24
  • 中国文化报

盛夏时节,甘肃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厅内鼓点铿锵、琴声悠扬,《斩单童》《周仁回府》《花亭相会》等经典秦腔唱段轮番上演。多年不见的师友在此相会,以歌为酒,酣畅抒怀。“十多年的过往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该校文史学院2010届毕业生付增芝记得,2008年,艺术团的第一届晚会就是在这间音乐厅举办的。

“秦腔艺术团成立17周年演出,欢迎大家回来看看。”2024年6月,天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教授高学文发出的一则信息,吸引了毕业多年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返回母校,见证了第十二届“古调独弹”秦腔演唱会暨大学生秦腔艺术团成立17周年汇报演出的举办。

忆文化热土愿为爱奔赴

秦腔,是在西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传统戏曲资源积淀,秦腔艺术的延续发展也得益于这块文化沃土。

2007年,一群热爱秦腔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了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秦腔艺术团(简称“秦腔艺术团”)。十多年间,一批批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向社会,为推动秦腔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付增芝是甘肃张掖人,从小听秦腔长大。她说:“当时,陕西西安、甘肃兰州的一些高校都有秦腔社团,我们也想组建一个。”2007年9月,在学院的支持下,付增芝和几个同学向学校社团管理中心申请创办了秦腔艺术团。

秦腔艺术团成立之初还不到10名成员,没有资金、没有设备。2008年11月,为了举办秦腔艺术团第一届晚会,同学们自掏腰包垫付活动经费,邀请专业剧团的乐队和演员来演出。“当时,我们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办好了第一届晚会,为社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付增芝说。如今,秦腔艺术团创建17年,已成功举办12届秦腔晚会,推动了秦腔艺术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从一团烈火到满天星辰

“毕业3年后回到学校,还有点陌生感。但在活动室里见到老师和同学们,我就知道自己到家了。”今年晚会结束后,社团成员、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21届毕业生石俊杰说。

初进学校的第一周,石俊杰就在打听秦腔社团的消息。他还记得第一次站在活动室里,面对老师和师哥师姐们练唱时内心的忐忑。如今,他已拜师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艺术家李小锋门下,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一鸣惊人》等节目上表现突出。曾经的业余秦腔戏迷石俊杰,如今是陕西西安经开第四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他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天地。

石俊杰仅是秦腔艺术团200余名秦腔爱好者中的一个缩影。该校教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高媛媛,带着秦腔《花木兰》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上一展风采,获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付增芝本科毕业后前往山西继续求学,如今在山西临汾戏剧研究院工作。“从学生到戏曲工作者,身份的转换让我以更加专业的视角来思考社团的工作。”付增芝说。而正在西北师范大学读博的杨耀斌觉得,一路走来有秦腔相伴,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动力,做科研累了就吼几嗓子秦腔。

“秦腔艺术团能坚持17年,除了每年都有热爱秦腔的学生加入,还离不开老师的坚守。”付增芝说。目前,秦腔艺术团仍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秉承“传承秦腔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宗旨,砥砺前行。

守传统之艺创时代之风

2017年8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秦腔艺术的守正创新与不断发展,需要更多青年积极参与,让校园里不仅有朗朗书声,还有婉转曲调。付增芝和秦腔艺术团持续多年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让更多年轻人走近秦腔、了解秦腔、喜爱秦腔。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戏曲校园传播和普及工作,在山西师范大学开设了‘戏曲鉴赏’‘山西梆子戏欣赏与演唱’‘民间艺术’等课程,在临汾的几所中小学开设了戏曲课,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做这些工作,就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戏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付增芝说。

与此同时,秦腔艺术团也在考虑师资力量接续、传播方式创新等问题。在付增芝看来,古老戏曲走进年轻人中间,需要艺术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好现代科技;专业院团也应继承好传统经典剧目,将本剧种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戏曲绝活提炼出来,进行交流展演,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打造属于时代的精品剧目。

“希望用大学生秦腔艺术团独有的方式,弘扬好传统文化,传承好秦腔艺术。”谈到社团的前行之路,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07届毕业生赵全洲表示。秦腔艺术团规模不大却贵在坚持,映照出“千古秦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