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种植番茄收获“童年味道”

  • 2021-01-18 16:48
  • 科技日报

天气炎热时,窗户自动通风,土壤干燥,滴灌系统积极浇水。茎和叶的厚度和果实的大小有传感器来实时传输信息。除了人工修剪和摘果,其他过程都由人工智能系统完成.

在这个高度智能化的大棚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码农”种出了亩产3万斤的优质番茄,尝过的人都赞了一句——,“这是童年的味道”。

1月10日,“人工智能种植番茄”技术走出实验室,落户江苏高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农业团队(以下简称江苏省农科院)与高邮市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此建设一个以100亩为核心、辐射600亩的智能农业示范基地,未来种植品种将从番茄逐步扩大到其他果蔬。

小番茄为什么“那么迷人”

红色娇艳,黄色温润如玉,绿色清爽,黑色晶莹剔透.1月12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智能温室”,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10多个番茄品种在这里竞争。

“霸王级寒潮”席卷江南时,室外风冷,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智能温室”能感受到深泉,温度显示在20.1,完全没有传统温室的潮湿感。几十个金属栽培槽排列整齐,栽培槽里茂盛的番茄藤蔓顺着铁丝往上爬。

记者发现,传感器安装在藤蔓上,摄像头安装在一些植物的角落,这些都是自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我们使用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传感技术,以及4G、Zigbee、WiFi等网络传输技术,能够准确地实时感知、传输、采集和处理关于温室环境和番茄的各种数据。”该小组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任倪博士告诉记者,番茄生长的全过程数据以可视化方式显示,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和手机查看番茄的“健康状况”。

对作物生长的描述终于告别了“好”、“喜人”这种笼统的字眼。而是依靠植物本体传感器采集的番茄叶温、茎粗、果实直径等数据。“电流光线是否充足,温度是否适宜,水肥施用是否得当,都能让番茄‘说话’。”任妮说。

除了对番茄生长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准确的感知外,智能温室中还有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管控系统,包括水肥机、滴灌系统、无公害配方水溶性肥料,实现按需精准施肥,让番茄也有了一个名叫“个人裁缝”的营养师,不仅能吃好,还能吃好。

此外,这些番茄一直在基质中栽培,消除了土传病害,减少了杀菌剂和农药的使用;同时,熊蜂还被用来对番茄进行自然授粉,以消除生物激素和生长剂的使用,使番茄回归“童年味道”。

可以复制和着陆的智能农业技术

5G,传感器,机器人.近年来,智能农业的概念已经升温,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话,可能会让人觉得是高科技。

但是,在任倪眼里,智慧农业应该是一种可以应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智能农业不仅是各种信息技术的代名词,也是农业的新形式和新模式。”任妮说。

“我认为传统农业现在面临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是谁来种植土地,另一个是如何种植好它。”任倪说,智慧农业可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农民的行列,让农民变得有吸引力

朝着这个目标,三年前,任倪带着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完全没有农业知识的信息技术人员,用智能技术种植西红柿。

到目前为止,西红柿已经种到第三季了。这次收获的西红柿不仅味道好,而且产量也有很大提高。“目前这个季节的番茄,小的亩产2万多公斤,大的3万多公斤。”任倪说,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可以复制登陆的智能农业技术。对方只需要建大棚,剩下的就交给智能农业系统了。不管是谁种,不管是什么种类,质量和产量都会一致。

以番茄为例,从8月种植到次年6月清棚,整个生长周期的水肥环境调控不需要人为干预。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将对温度、光照、湿度、二氧化碳、底物温度、湿度、酸碱性等进行分析。并能在出现异常时自动提醒管理员及时采取措施。

任妮说,在番茄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只有修剪、修剪、踏步和采摘需要人工操作。“以前两个人忙着管理一个大棚,现在一个人很容易管理两个大棚”。

为了回答种植者的技术问题,他们还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收集开放的番茄专著、论文和网络资源,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智能专家问答系统。“只要是关于番茄种植的,智能专家可以全天候准确回答。”任妮说。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