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跨度越长 天气预报越不准确 怎么破?
- 2020-12-22 16:46
- 科技日报
时间跨度越长,天气预报越不准的“魔咒”怎么破?
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每天晚上7: 30准时收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到随时在智能手机上查看未来15天的天气情况,足以显示人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24小时内的天气情况预报结果是比较准确的,时间越晚,预报结果越有可能出现偏差,而一个月后的天气情况几乎无法准确预报。
12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中心在南京信息科技大学揭牌。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该项目由南京信息科技大学王慧君教授牵头,与中山大学共同实施。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王慧君表示,该中心将专注于解决10-30天天气预报、2年厄尔尼诺现象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有望成为全球气候预测的重要智库之一。
填补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间的“缝隙”
“以往对天气预报的研究分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天气预报的时限一般为1-10天,气候预报的时限为一两个月到几年。10-30天延长期的天气预报相对较少。”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罗京佳告诉记者。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字面上相似,但研究方法不同。
罗静佳说,天气预报一般考虑温度、气压、温度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大气本身变化的结果,而且这种变化非常快;气候变化要慢得多。科学家在进行预测时,需要考虑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长期天气预报介于两者之间,不仅需要观测云和了解天气,还需要计算海洋对大气和陆地指标的影响。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容易出现偏差。
目前,在全球大气科学领域,扩展天气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2013年,世界气象组织将长周期预报作为其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国际“分季预报计划”。目前,全球共有11种商业模式参与该计划,主要侧重于高影响天气的分季可预测性(即在几周内预测暴雨、寒潮、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变化),中国开发的模式也在其中。
从时间尺度上看,延长期的天气预报可以看作是常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报之间的一个“缺口”。“填补这个‘空白’非常困难。在气候模型中,必须准确刻画天气与气候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的过程。”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许表示,研究团队将加强对季节内振荡及其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长周期预测理论和方法。“预计这将提高长期预测的准确性,居民在旅行时可以避免异常天气。防灾部门也可以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向世界级气候预测难题发起挑战
“今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超过历史警戒水位的洪水。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在起作用。”罗静佳告诉记者。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域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影响全球气候。虽然东亚靠近太平洋,但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据罗京佳介绍,该研究组开发了一套高精度气候预测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耦合大气、海洋和地表等不同模型,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预测精度,并提高
今年3月,根据这个系统,他们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今年夏天长江流域的暴雨预报。“我们将来会继续优化这个系统。比如对降雨强度和分布面积的预测会更准确。”罗静嘉说道。
另外,东亚常年受季风影响。季风区海陆系统复杂,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北部是寒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南部是高海水温度中山大学教授宋洋说,世界上只有东亚同时受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该地区的气候变化。
然而,中国的减灾防灾、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都需要气象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
王慧君告诉记者,气候预测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需求的世界级科学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气候预测理论,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有成熟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成立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的目的,是集中研究气候预测研究的三大科学问题: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和海温预测、扩展天气预测,以及年际和十年间的气候预测。我们将科学打击季风系统动力学理论、精细化陆面过程模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季节振荡、年际和年代际气候预测理论,力争取得一些关键突破。
-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事故多发路段2020-07-27 11:24
- 全球深空探索走进新时代2020-07-27 09:06
- 四部门:遏制货车非法改装 严厉打击百吨王2020-07-27 07:18
- “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正式发布2020-07-27 07:16
- 多地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加强版”举措2020-07-24 09:11
-
2
上海海警查获5起涉嫌走私案件 涉案金额2000万元
2020-07-22 07:16
-
3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2020-07-21 07:24
-
4
2020第五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在海口启幕
2020-07-13 08:56
-
5
黔东南州非遗大集市在丹寨万达小镇开市
2020-07-08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