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的科技服务在三年内达到了近2亿

  • 2020-08-31 16:23
  • 科技日报

近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新档案馆建设现场看到,由常州工程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程学院)研究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管理BIM云平台已正式“上线”。这是常州市提高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试点项目,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为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智慧”。

该项目只是常州工学院围绕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发展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三年来,学校开展了1000多项各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活动,为512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各类科技服务收入近2亿元。

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生态的环境

“为深化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进行了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明确了自身定位,培育了服务‘内功’,发挥了专业优势,搭建了合作平台,激活了创新要素,为地方和企业转型升级打开了‘堵点’。”常州工学院院长吴说。

2016年以来,学校下发了《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意见》号文件,修订了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等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管理体系。

该校科技发展部主任薛表示:“正是由于有了完善的制度,才有了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在过去的三年里,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给予科研教师突出的业绩奖励;简化项目预算的编制,扩大资金使用和预算调整的自主权;推进研究财务助理制度,建立创新的尽职调查豁免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将统一转化合格科技成果所得的80%用于奖励R&D团队。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加大了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家职称评定的渠道.

体制机制改革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该平台支持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的建立

在吴看来,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力,但关键环节是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2016年,常州工学院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并利用该平台拓展了技术转移、技术咨询和技术中介业务。

学校加强了专业队伍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利分析初级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技术经纪人培训等各种培训,建立了一支25人的技术管理队伍。该团队还在加强生产、教育、科研与园区、特色城镇、企业的对接以及学校与场所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优势和专业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大规模开挖引起的电缆损坏事故频繁发生。如何经济有效地保护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在扬州,常州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教师游正建与联合国家庭电网扬州供电分公司合作开发的“电缆哨兵”——是一种基于智能噪声识别的防止电缆断裂预警装置,有助于保障夏季高温用电安全。游简媜说,扬州部分地区安装预警装置后,电缆破损故障同比下降85%。由于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技术获得了江苏省和电力行业的多项荣誉。

在常州工学院,像尤这样热衷于技术创新的教师不在少数。

今年,尽管新冠肺炎受到肺炎的影响,但学校非常重视产学结合。每个月都有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重大深度合作项目,同时还推出了几个产学结合项目。特别是学校利用其专业优势和技术积累,集中力量开发防疫消毒产品和智能测温设备,为地方政府打赢这场防疫控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今,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加强与区域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的联系,积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服务和技术创新……这些已经成为常州工学院教师和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