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未来五年都会这样!

  • 2021-03-19 17:18
  • 新华社

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基础工艺、新突破都会孕育新的机遇。数字工厂、云生态、智能供应链,新模式会催生哪些新产业?

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哪些新变化?

夯实基础,强化“底盘”支撑

要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培养“基本功”尤为重要。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填补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技术、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和不足”。未来五年,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将处于关键位置。

“这是至关重要的。”TCL董事长李东生用这个来概括基本能力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半导体功率器件是我们需要的主要器件,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很多行业都会涉及到。”他说,TCL科技已经成立了半导体业务部,计划扩大产能,提高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技术,争取第一个突破。

半导体材料、电容器和电阻器、传感器.目前,基础组件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基础材料、基础流程、基础软件等。也支持中国制造的“底盘”。

“如果基础领域没有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将难以实现。”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认为,夯实基础也意味着提高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在重点地区布局一批国家制造创新中心,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中国围绕补充和加强链条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青表示,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形成重点研究项目清单,开展重点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监测评估,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实施挂图战和“率先”制度,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注重创新,打造产业体系新支柱

技术的立足点在于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息息相关。“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型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上升的背后,是创新的整合应用、新动能的持续培育和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构建。

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步伐。

抓住数字机遇,培育新优势,是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的另一个维度。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将初步建成,工信部将在10个重点行业建设30个5G全互联工厂,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未来五年,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调的模式将发挥更大作用。”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认为,平台企业直接数据挖掘,直接访问站点,直接运营,国家电网杭州富阳区供电公司推出“在线电网”,提高制造企业用电效率;设立“企业微课”和智能培训,许多地方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向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资源.做好服务制造业“加人”工作,一系列措施正在进行中。

「下一步,我们会集中处理『政策、环境和服务』三个范畴,集中处理『融资和维权』两个重点,并密切注视『提升中小企业专业能力和水平』的目标。」肖亚青具体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多亿元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化、特色化、新型“小巨人”企业的优质发展。

"首席投资机构也应该被赋予更大的权力."高淳资本合伙人李良表示,高淳在硬技术和尖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整个投资布局的近80%,未来将增加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投资。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工信部将在三到五年内培育10万家省级“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能力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生态。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