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警惕网络平台引发的过度借贷

  • 2021-02-08 16:37
  • 人民日报

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提醒,警惕网络平台引发的过度借贷

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导致过度消费。对此,中国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警示,提醒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防范过度借贷营销。

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免息期、零利息分期的条件。但所谓“零利息”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开票”等。这类产品的利息费用实际综合年化利率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款实际成本,容易导致误解或认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传借贷提前享受的概念,容易诱导消费者无节制消费,特别是误导金融知识薄弱的人群和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

此外,一些网络平台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和出资方之间传递客户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

对此,中国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坚持实际需求,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念,远离过度借贷消费的营销陷阱。

——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消费者要清楚了解借贷产品的内容,正确评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杜绝不计后果的盲目借贷和盲目消费。营销过度宣扬的一些“借消费”、“提前享受”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和效仿。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供,使消费者和家庭陷入困境。

——合理借款,不要“以贷养贷”或“多渠道借款”。

消费者应了解网上平台贷款、信用卡透支、分期等借贷产品,了解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如贷款利息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警惕某些机构或平台“无息”、“零利息”等单边宣传。充分发挥借贷产品的作用,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和消费,不要“以贷养贷”或“借多”。

——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借钱。

要注意检查相关机构是否具备业务资格,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获取金融服务,防止非法金融活动侵害。警惕未知来源的电话、链接、邮件,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不要在可疑网站上提供重要个人信息,防止欺诈和个人信息泄露。

头条推荐
图文推荐